设计中国

首页 > 设计之美 > 艺术时尚

德国和日本的设计背后,你不知道的事

艺术时尚    设计中国   2016-10-02   

可能是你见过对德国和日本的设计风格解读得最生动、最全面的文章之一。文章很长,却足够深入浅出。读完这篇文章再看身边的德日设计,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本期目录:

1.德日设计有什么相似之处?

2.德日共性的背后,又有什么不同?

3.这种不同,是怎么形成的呢?

4.有方法论,才能始终有创意

一、德日设计有什么相似之处?


日本和德国,虽然一个在亚洲,一个在欧洲,但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作为欧洲国家,德国的工业革命是比较晚的。1850年代,法国、英国工业革命都已经结束的时候,德国却还是农业国家。现在看来优质的德国设计在当时是不存在的,有很多设计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也有山寨


笔者注:山寨不能完全说它是贬义词,其实在任何国家发展起来之前,模仿复制是创新的第一步。对于中国、德国、日本都一样,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待这些问题。


但是在1880年代,德国政治家穆特休斯看到自己国家资源匮乏、工业革命又相对落后的现状,抱着救国的心态和责任,前往当时在设计领域最好的国家——英国,考察了几年后回国。(现代设计理论的奠基者正是来自英国,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


20161002_222844_096.jpg

赫尔曼·穆特休斯 Hermann Muthesius

 

回国之后他写了本书叫《英国住宅》。虽然这本书大多讲英国建筑风格,但是很多内容都为德国未来的工业设计,以及其他领域的设计奠定了重要基础。


所以德国从一个设计不是特别先进,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通过对外学习,对外考察,开始改观自己的设计。


再回过头来看亚洲的日本。


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在复兴阶段派出好几拨考察团造访欧洲、美国,去参考当时包括英国、意大利、法国在内的国家是怎么做设计的。


当时这些西方国家都有自己的设计策略、理念和风格, 比如1920-30年代源自1925年巴黎装饰设计艺术展而盛行的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1907年穆特休斯主持的德意志制造同盟以及以彼得贝伦斯为主的一批功能主义推崇者、1914年荷兰风格派、1910年苏联带有浓厚政治色彩宣扬意味的构成主义、意大利的未来主义等等,所以那个世纪很多设计和艺术先锋事件都处在大发展中,催促着现代主义设计的成熟,可以说是有很多的参考借鉴的选择。


但是日本最后还是造访德国,以德国为模板,以德国的设计理念为核心来学习它的模式。而它的市场又是学习美国的,回国以后结合日本的文化特色,发展出一条双轨制的经济发展模式。


20161002_222844_097.jpg

插图摘自《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双轨制就是用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以高科技为主,后来的索尼、松下为代表的大企业,还有一条就是民族风格的、本身自带的文化,以柳宗理为代表做出的产品都是具有日本风格,符合日本文化的。


20161002_222844_098.jpg


20161002_222844_099.jpg


20161002_222844_100.jpg


德、日作为资源匮乏的国家,都是通过对外学习,并结合民族文化,发展提高设计。这就是日本与德国的共性背后的大背景。



二、德日共性的背后,又有什么不同?


那么日本和德国的设计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0161002_222844_101.jpg


德日不同风格的菜刀设计,大家可以猜一猜,这两把刀分别来自哪两个国家?

      

德国菜刀,刀柄的设计往往是以流线为主。


工业设计学科有一门很重要的门类叫做人机工学。人机工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手段、量化的指标,把产品很严谨地处理成人机交互的形式,是一种很理性的设计方法。德国就是人机工学的代表。同时德国的刀往往喜欢做成全钢,即刀身和刀柄是一体式的钢,可以说这种工艺难度和精度都相当高,一把好的德国菜刀是的确可以用很长时间的。


反观日本的菜刀,刀柄往往是天然材料,可能是竹制的或是木制的。


日本的文化里面有一种刀,刀柄是直的,截面看可能是圆的,也有可能是倒角矩形的,不像德国设计的带有线条的符合人肌肉握持。而且日本的菜刀往往刀柄和刀身并非一体,那是因为日本设计者希望刀柄可以随时更换,留给使用者足够的使用空间。


笔者注:这里举例的菜刀案例并非一概而论,只是作为典型来作讨论。

      

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设计出现?


德国菜刀,利用人机工学,作为设计师来说,已经赋予了这把刀必然性。


你用这把刀握持是非常舒服的,切东西毫不费力,也保证了你的安全。但是换个角度,比如你的手受伤了、食材并不是切的等等其他的方式,你的使用情况就会发生改变,这把刀的人机工学价值反而可能会成为一个阻碍,影响你用其做其他事情。


当然设计师设计这把刀的初衷就是他设定这个场景,你在厨房很舒服地使用这把刀切菜,这是一个必然性的故事,脚本已经由设计师设定好。人作为角色,菜刀作为使用工具,场景都已经设定好,是典型的必然性设计

      

反观日本的设计,没有用人机工学,可能在正常握持的时候没有德国的刀舒服,但是它给予你更多的可能性,你用左手握,右手握,正着握,反着握,两个手指握,三个手指握,这一切的可能性都是由使用者自己决定。


这把刀就像一个容器,你往里面倒水、倒酱油、饭,都是自己决定的,这把刀的价值就体现在它的可能性和延展性上面


笔者注:这里借用大家熟知的原研哉关于“空”的容器设计理论,具体可参见文末链接。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设计背后的哲学思想,反映的就是设计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喜欢就关注设计中国微信公众号(design-area),每日分享精彩内容,互动福利多多。

注:1.原创文章,如转载,请在文章首部明显处注明原出处转自设计中国(www.designchina.cn)
2.不得修改文章及文章产品配图,不得删除文章中设计中国标识及原文作者。
3.不得在违背文章本意情况下进行文章首图标题修改。

收藏:

点赞:

1077

分享:

留言:

扫描分享本文章

近期活动

创新引领产业 设计智

2019海上轻言

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

请填写信息

德国和日本的设计背后,你不知道的事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您已获得德国和日本的设计背后,你不知道的入场券

票号:

地点:

时间:0000-00-00 00:00至0000-00-00 00:00

截屏保存 以便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