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国

首页 > 匠心创造 > 工匠精神

你所不知道的,古人领先世界的7大创举。

工匠精神    中国元素   2017-02-21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越来越强,甚至习以为常。科技刷新着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所有期望,让我们对便捷快速的生活方式产生依赖感。古时的科学先驱在历史的漩涡中慢慢被人遗忘,如今我们谈得更多的是互联网,智能家居,生物医学……


传说中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明朝人万户,虽然在我国的文献资料提到的不多,但距今已有600多年的今天来看,他的事迹不仅令人惊叹,更是为他的执着而感动。


1909年10月份的《科学美国人中》这样介绍万户:历史上第一个为飞行这个问题而牺牲的人是一个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000年的中国官员万户。他建造了一对大型的平行而水平的风筝,然后把一个大椅子固定在中间,他就坐在椅子上。让47个仆人同时点燃座位下的47支火箭。随着一阵剧烈的爆炸,当硝烟散尽后,万户和他的飞行器灰飞烟灭。


钱学森也跟年轻人讲过他的故事,万户饱读诗书,却对做官之事不感兴趣。一次炼丹爆炸的事件引发了他对火器无限兴趣,他倾注了所有的时间终于试制出了火器,朱元璋特封他为“万户”,成了明朝的开国功臣后他又在晚年想把自己送上天。当他命令扑人点燃火箭时,仆人迟疑的说:“主人我害怕。”万户道仰大笑:“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年,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万户虽然牺牲了,甚至被人耻笑他癫狂,但他的行为和精神却为后人航天事业带来无穷的憧憬和影响。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万户山”,以此来纪念这位“人类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古人的出行代步工具可以说是很多,富家人常见的有轺车、轿子,还有大名鼎鼎的指南针车等等,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古代的计程车“记里鼓车”。




很多人可能以为计程车是西方人的专利吧,其实不然,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有了计程车,古时被称作“记里鼓车”。通过东汉孝堂山画像石上的描述,我们大概认为它是一种构造非常奇特的独辕双轮蓄力车,车厢分上下两层。



上层车厢有一对手持古槌的木头人分立于一只巨大的双面鼓两侧,并且做出舞动击鼓的优美姿势。下层则坐着吹乐器或者计里数的人。当车轮每行走一里时,齿轮就可以旋转一圈,牧人的手臂就会被瞬间牵动挥舞一下,鼓面就会被击打以此。从而得知走过的路程到底有多少里程,也被称为“大章车”。



所谓古代的小型空调,其实是汉代的多才多艺的能工巧匠丁缓发明的。它在古代的名字叫“卧褥香炉”又名“被中香炉”。是一种可以拢在衣袖中和放入被中取暖的小东西。为了解决在被子和衣服里熏香取暖的容易起火的问题。丁缓发明了一个不有一定重点不倾斜翻倒的物体。现代物理称其为“支点悬挂”。




据说“被中香炉”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万象支架,对这个概念你可以参考陀螺仪。这个技术在现代航海航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航船的罗盘就是悬挂在万象支架的。在欧洲,最先对陀螺仪理想提出设想的是伟大的科学家达·芬奇,这么一算中国可要领先1000多年了。



杜牧的《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成就了一段经典的历史故事。人们赞叹唐玄中宠幸杨贵妃的同时,会不会也发出一个疑问?唐朝的人是如何在炎炎夏日将新鲜的荔枝不受腐送抵长安的呢?中国最早一部诗集《诗.豳风.七月》写到,古人通常在十二月凿冰,一月把冰放入“凌阴”,等到二月祭祀祖先的时候再取出来,奉上鲜美的羊羔。可见,储冰用冰的制作早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了。而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已经成为了皇宫贵族中普遍流行的生活方式了。到了隋唐,百姓也可以自造冰库了。所以唐朝炎夏路途遥远但却可以保证荔枝的鲜美就不稀奇了。





“冰鉴”应该算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盛冰器皿了。在整个世界历史上,公元前4世纪的亚力山大大帝应该是西方第一个懂得享受冬冰的国军,所以依此判断“冰鉴”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食用“冰箱”,用于满足古代人冰镇和保鲜酒水和食物。另外一种盛冰的器具叫“夷槃”。


是一种圆形或者椭圆形的铜盆,古人常将它装满寒冰,并把尸体放入其中意在防腐长存之用。在我国60年代的考古热中还发现了不少桐炉。



最早的“潜水员”,是2000多年前的海底采珠人,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采珠算是极危险的工作,明清两代主要以蛋民作为主要劳动力。

 

珍珠生长在海底的蚌壳里,要靠采珠人潜入海底采集。相传中国2700多年前就有潜水捕捞珍珠的技术,日本采珠的“海女”据说也有2000年历史,古希腊还有人潜水采海绵。海底采珠技术代代相传,明朝末年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就有“没水采珠”的记载,从图片上看,那个时候已经有了潜水服和水下原始的呼吸管道。近代随着珍珠养殖业的发展,珍珠大多靠人工培育,不再需要像从前那样潜海捕捞珍珠贝。但是日本的“海女”采珠,还是作为旅游表演节目保留下来。




潜水采珠,在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传说。比如南北朝时北部湾的合浦产海珠,由于过度采集,珠蚌绝迹;后来孟尝来当太守,恢复生态环境,珠蚌又回来了,重新恢复了采珠业,这就是“合浦珠还”的故事。

 

不过,采珠人算不上是优秀的“潜水员”:他们屏住呼吸钻入水底,一般只能在几米水深的地方待上两三分钟,效率不高。



16世纪中叶,明朝中期,中国人发明了一种新式火箭,叫火龙出水,它是我国古代水陆两用的火箭,也是二级火箭的始祖。

 

据说火龙出门被外国人称为中国海军发明的最可怕武器,也是第一个多阶段火箭。这种火箭在发射后,能在水面3,4尺上空飞行长达约2公里,当推进式火箭燃烧殆尽候内部的火药接着引燃,发射出许多小火箭,必烧毁敌舰。可以是现代法国飞鱼反舰飞弹的先驱。

 





龙头下面,龙尾两侧,各装一个半斤重的火药桶,将四个火箭引信彙总一起,并与火龙腹内火箭引信相连,水战时,面对敌舰,离水面三、四尺处,点燃安装在龙身上的四支火药筒,这是第一级火箭,它能推动火龙飞行二、三里远,待第一级火箭燃烧完毕,就自动引燃龙腹内的火箭,这是第二级火箭,这时,从龙口里射出数只火箭,直达目标,致使敌船烧毁。



发明古代通天神器的是我国宋代文学家,药物学家苏颂,33岁那年他得到一份可以博览皇家各种藏书的差事,任职的九年里,他每天都背诵一段书,从不间断,积沙成塔,积累了渊博的知识。66岁的时候他奉命检验太史局实用的各种浑仪,后和韩公廉一起请了一批能工巧匠精心打造了一座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三组器件组合在一起的高台建筑,高约13米,底宽约7米,共分三层,仪器由水力推动运转。这座集合了天文观测、天象表演和报时三种功能为一体的天文台就是苏颂继承和发展了汉唐以来天文学成果,发明创造的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可以说代表了中国11世纪末天文仪器的最高水平。它具有三项令世界瞩目的发明,首先它的屋顶被设计成可开闭的,是现代天文台活动圆顶的雏型,其次,它的浑象能一昼夜自动旋转一周是现代天文跟踪机械转移钟的先驱;此外,它的报时装置能在一组複杂的齿轮系统的带动下自动报时,报时系统里的锚状擒纵器是后世钟表的关键部件。

 

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水运仪象台"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喜欢就关注设计中国微信公众号(design-area),每日分享精彩内容,互动福利多多。

注:1.原创文章,如转载,请在文章首部明显处注明原出处转自设计中国(www.designchina.cn)
2.不得修改文章及文章产品配图,不得删除文章中设计中国标识及原文作者。
3.不得在违背文章本意情况下进行文章首图标题修改。

收藏:

点赞:

1754

分享:

留言:

扫描分享本文章

近期活动

创新引领产业 设计智

2019海上轻言

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

请填写信息

你所不知道的,古人领先世界的7大创举。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您已获得你所不知道的,古人领先世界的7大入场券

票号:

地点:

时间:0000-00-00 00:00至0000-00-00 00:00

截屏保存 以便入场